3D技术不是烂片的救命稻草 中国不适合拍3D电影

2010/7/20 15:46:43    编辑:软媒 - vivi     字体:【

Win7之家www.win7china.com):3D技术不是烂片的救命稻草 中国不适合拍3D电影

随着电影《阿凡达》风靡全球,3D影视成为业界焦点,中国电影人也纷纷摩拳擦掌披挂上阵。7月17日,正在北京举办的“3D中国高峰会展”的现场,就来了 电影《新龙门客栈》3D制作团队,向与会嘉宾展示全套3D影片拍摄设备以及实拍过程,并现场准备了3D眼镜供观众观看。而宣称“本土第一部IMAX 影片”的《唐山大地震》,将在7月22日全国公映。此外,一批著名导演如唐季礼、王晶、吴宇森等也纷纷宣称准备打“3D牌”。

然而,在“3D中国高峰会展”的论坛上,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导演表演系教授赵宁宇却大泼冷水:“目前中国的技术水平、资金投入力度和外国的差距太大,根本不适合拍3D电影。”

《阿凡达》前后制作经历14年,集合了世界上最优秀的30多个视觉团队,最终拍摄了4个多小时的成片,花了两个多亿美金。别说在中国,就算在美国,5年也少有一部这样的超级大片。赵宁宇说,“当初卡梅隆采用3D技术,是考虑了《阿凡达》故事本身的独特特点。卡梅隆曾经公开表示,希望在10到15 分钟之内让观众忘记自己在看3D电影,享受的只是故事本身。”

电影《阿凡达》3D视觉效果总监恰克证实了这一点。恰克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指出,3D技术不是烂片的救命稻草,技术和故事是不能分离的,“你没有一个吸引人的故事,我不认为靠3D技术就能把影片变得更好。有一个好故事,又是3D,就会有很多观众愿意看。退一步说,有一个好故事,就算只是2D技术,观众也会买账。很多法国电影目前对3D技术依然很不热衷,就是因为,一个小故事、小的戏剧场景、小的情思构成的电影,没有必要拍成3D。”

“詹姆斯·卡梅隆是从研究技术中产生创意,是艺术创作。中国电影千万不要去研究技术。”赵宁宇说,“我们不需要张艺谋去研究显像管怎样LED成像,中国要大力扶植的是研究技术的摄影师、特效师。中国电影目前最需要的是给观众拿出好故事,每年如果能出现100部《疯狂的石头》,华语电影就有戏了。”

《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等热播剧的编剧兰小龙也持相同观点。兰小龙说,3D只是一个讲故事的方式,而现在很多导演为了3D而3D,根本不考虑所拍的电影适不适合使用3D技术。“我们要做的,是拍好我们的类型电影,鼓励更多的导演尝试不同类型的电影。”

不仅仅是业界专家不看好3D电影,投资家们对中国的3D电影也态度谨慎。

天使投资公司总裁张帆指出,中国的创意产业发展比较落后,创意、技术、人才的欠缺,导致风险投资基金进入这个行业的可能性不大,即便投资,也基本不会投到内容制作领域。

近年来的3D热,曾极大推动了国内3D影院的建设。国内3D银幕数量仅用两年,就从80余块猛增到1500块,数量约占全球的1/7,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位。“短期内可以建设很多3D影院,但是3D电影想要长期吸引风投,必须要靠优质的内容。有了好的故事、成熟的技术和良好的产业发展前景,风投资金才会持续进入这个行业。而中国目前每年有400多部电影,可能在电影院里赚钱的只有10部左右,这种状况,很少有风投敢冒险做3D电影。”华兴资本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包凡说。

不少投资家认为,3D电影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产业,需要多种配套产业并行发展,国内与3D电影相关的其他产业发展缓慢,且3D核心技术还掌握在外国公司手中,因此,风投公司只能谨慎观望。对此,在另外一场圆桌论坛中出现的中国导演张纪中感受颇深。在张纪中看来,美国电影工业是通过各种行业表达出来,除了电脑技术还有化工技术、机械化自动,甚至军事方面的技术等,是所有技术的完美结合,中国电影不可能依靠一种技术就能够走在前面。

包凡介绍,别的国家也都纷纷看到3D电影的发展空间,但他们更多地着眼产业链的下游。比如捷克和泰国,他们努力在3D电影后期制作方面寻求突破,而不是和好莱坞的编剧导演们去竞争。

一位电影业内人士还提醒,在美国,占整个电影市场百分之十几的3D电影获得了整个电影业70%左右的收入,大家尽量去看3D的电影。但尽管如此推崇3D电影,伪3D电影的票房同样也不理想。中国拥有3D银幕1500块,目前很少放映中国本土的3D电影,影院为了生存,自然会申请多播放能赚钱的美国3D电影,这样一来会拉动美国3D电影的大举进入,而我们自己的3D电影不成熟,票房难有保障,长此以往,中国电影的路会越来越难走。

好莱坞导演、制片人Andre Morgan表示,如果这一代导演做得好,也许10年后所有的电影都是3D形式的,做不好5年以后大家都会忘了3D。“3D只是一个技术!”(记者桂杰 实习生李博)

《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