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后阅读猜想:电子书将成主流

2011/4/23 9:46:11    编辑:《新京报》     字体:【

Win7之家www.win7china.com):十年后阅读猜想:电子书将成主流

      按照罗伯特·达恩顿在《阅读的未来》一书中的计算,从文字出现到手抄本,经历了约4300年;从手抄本到活字印刷术约1150年;从活字印刷术到互联网的出现差了524年;从互联网到搜索引擎是17年;从搜索引擎到谷歌的相关性排名算法,7年——这一串递减且时间间距越来越小的数字,不免让我们猜想,也许仅仅十年之后,我们的阅读就可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至于这变化到底会是什么,看上去,有很多很多可能。这里,让我们想像一下,我们穿越时空,来到2021年,4月的最后一个周六,面前正打开着一份《书评周刊》……

  猜想 1

  不再有新书,旧书已经够读了

  你在吃过一顿不错的早餐后,手捧咖啡,随手打开《书评周刊》,你依稀记得以前曾经有一个叫“书情”的版面,那里有最新的图书简介,还夹带着个封面,那常常是你买书的风向标。

  可是这一次,你翻遍全部版面,也没有看到“书情”版。你在“书评周刊”里依然能看到书评,可那全部都是老早就出现过的书的新版,旧到至少10年前你就已经知道了它们的存在。你把“书评周刊”翻到封底那页,“排行榜”还都在,可上面也都全部是旧书。

  你终于在某一版上看到了一篇深度报道,标题是《因何再无作家写新书》副标题为“零版税让创作者纷纷转行谋生计”。哎呀,这也是没办法的事。让我来看看这10年发生的事吧,其实10年前已全部有了端倪。

  中国的图书定价平均只有30块钱,书商们跑去跟XX网谈包销,XX网说可以啊,但是你要4.5折给我哦。同一时期,纸价飞扬,印刷成本飞涨,出一本书里的每个环节都要赚钱,书商们没有办法,打算把书价提一些。但是人们就是那么现实,看一场电影的钱可以买两三本书,大家也不喊贵,可是书价一涨,他们却都跑掉了。

  没办法,书价又降回来,压来压去,最后只剩下终端的写作者可以压了。以前10个点的版税,越来越少,最终变成了0,以前靠写作尚且可以自食其力的作家们就这样开始愈发尴尬,当然他们当中也有运气好的,可以拿高额的影视改编版税,可大部分人,终于开始寻求新的谋生之路……

  你和我一样,不喜欢这个发展和结局?那,让我们回到“咖啡”处,探险另一种可能吧。

  猜想 2

  信息大爆炸,新书要花钱请人读

  你手捧一杯咖啡,缓缓翻开还带油墨香的报纸,结果,好幸运,一翻就找到了,都还在那里,一点都没有变。等等,是都没有变吗?为什么好些书的定价不是几十块,而是负的!从负几块到负十几块!难道你去买一本书,不光可以得到书,还可以得到钱?

  这都是真的,你还记得那个资讯爆炸人人着急说话的年代吗?10年前,微博的火热终于让每个想说话的人都有了自己的阵地,自媒体时代看上去是多么的美好。你从起初的不愿意,起初的更尊重传统,起初对微博的抗拒,变得后来也深陷其中。坐在饭桌前,身边的每个朋友都捧着Iphone或者Ipad或者随便什么电子设备在一遍又一遍刷微博,仿佛坐在身边真实的一起吃同一桌饭菜的人都不存在了似的。

  就说你的微博吧,明明只关注了几十个人,结果每刷一次屏幕,所有内容都会全部翻新,所有人都急着说话,急着表达。图书也一样,当平台如此发达,表达如此廉价没有门槛,所有的人都可以出版图书,只要你有钱,只要你愿意。网络上随处可见的口水文字,简直要把所有的人淹没。

  那么多,所有人都在说,那么听的人在哪里?在一片混杂不停息的声音里,终于有人开始想到,自己在说话,是要有回应的,是要有人来听的。极少数的尚且还愿意听话的人,变成了稀缺资源,那些不停地说的人,开始花钱买人来听他们说话。出版一本书,贴你几十块钱,来看我的书吧,来听我说话吧,求求你!

  怎么,这样的发展和结局,你依然不喜欢?好吧,就再迁就你一回。

  猜想 3

  不再有纸质书,电子阅读成为主流

  你手捧一杯咖啡,缓缓翻开还带油墨香的报纸,结果,翻遍全部版面,没有耶,没有“书情”版。再仔细找一遍,哦,不是没有,而是封面的部分不见了。除了文字简介外,如果偶尔配有图书,那也不是书封,而是书里的插图。还多了一项介绍,是购买此本电子书的价格。啊,这已经是一个不再有纸质书的年代……

  把时光往回推,2011年2月13日,世界电子书大会上,DBW论坛的发起人麦克·沙特金预言,从现在起10年内,书店会消失殆尽。结果4天后,美国第二大连锁书店运营商Borders就申请破产。人们继续预言,电子书市场未来将扩大十倍。Google在当时提出自己的Google Books计划:无论你走到那里,只要你有一个Google的账号,你都可以通过其云端系统阅读存在你自己网上图书馆里的书。在中国也一样,2010年盛大文学召开电子书战略发布会,宣布将打造“云中图书馆”,推出一人一书(OPOB)计划;5月5日,中国移动(微博)高调宣布进入电子书市场;5月18日,汉王电纸书推出了平板电脑“TouchPad”。2011年,百度文库版权纠纷不断升级。

  总之,如今麦克·沙特金预言成真,10年前的书店统统变成了咖啡厅或大卖场。

  不过你以为纸质书和书店灭亡之后,电子书就便宜得如白菜价么,那可错了。10年前,电子书之所以便宜,是因为作者应该获得的版税已经由他们出版纸本书的过程中得到,电子书在他们看来成为了一笔意外之财。可如今,作家们不再能从纸质出版中获利,出版商也一样,于是电子书当然要让他们补上这个部分。电子阅读提供新的媒介和平台,他们形成了行业联盟,在一起击垮纸质书后,他们集体抬价,发誓要把过去失去的利润全找回来。

  还是不喜欢这个发展和结局?那我们只好再回到“咖啡”处,找寻另一种可能了。

  猜想 4

  阅读多元化,传统的人也可以读传统的书

  你手捧一杯咖啡,缓缓翻开还带油墨香的报纸,结果,好幸运,一翻就找到了,都还在那里,一点都没有变。再看一遍,是真的没有变。各式各样漂亮的书封在眼前闪亮着,只比10年前更精致。

  坦白讲,这10年里,阅读竟然没有太大的变化。古尔德的“右墙”理论终于在这个行业开始呈现,你看过那本书吧,《生命的壮阔》。作为一个古生物学者,古尔德习惯的时间单位总是百万、千万甚至更多的年份,在这本书里他处理了一个与极限有关的问题,万事万物都是其无法逾越的演化右墙,就像摩天大楼没办法抵天,人的百米赛跑纪录不可能推进到零秒。古尔德连检验右墙的方法也一起告诉我们了。当事物靠近右墙时,其实再清楚不过的征象是,推进的速度及其幅度的缩减,比如快0.1秒,多1公分等等。所以,是不是我们也已经迎来了阅读的右墙呢?

  以阅读的载体来说,利用科技在这些年的不断演化过程里,我们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越来越便捷,在过去的10年里,我们几乎无法再把这个右墙得到提升。以创作的能力来说,就说文学,我们终于还是得承认,论故事性,托尔斯泰已经把我们带到右墙的边缘,论结构,谁又能比卡尔维诺精进许多。所以,不论是载体或者是内容,这10年来进步比起阅读历史的演进都是那么的微不足道。

  这也不都是坏事,于是这个社会里的每个人都各司其职。阅读,真正热爱阅读的和10年前一样,还是一小部分人。电子书当然已经完全普及,可它终究不够有质感,尽管其设备比起10年前不知已进步了多少倍,你可以躺在床上翻阅,可以把不喜欢的章节大段跳跃,甚至还能在阅读时闻到花香听到鸟鸣。可是对于真正热爱阅读的人来说,阅读本身才是最重要的,就一本纸质书拿在手里,那样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