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7之家( www.win7china.com):《可能头破血流的微时代》
什么是“微时代”可能还没有准确的定义,但“微小”与“微弱”可能是其最大的特点,表面的微小反而常常显露出强大。只是,微时代的竞争肯定是激烈的,而活跃在微时代的主力队员们则可能有意或无意地要“头破血流”。
一、究竟啥是“微时代”?
笔者此处并不打算准确地定义什么是“微时代”,而想以探讨的方式谈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
在讨论“微时代”一词时,“时代”并不难理解,而重点就在一个“微”字之上。“微”通常被解释为“小”或“弱”,当然就可以理解为“微小”或“微弱”。然而,从另一角度看,它可能也意味着“小巧”与“灵活”。
在过去的2010年,不论是用“微小”、“微弱”形容,还是拿“小巧”、“灵活”比喻,的确有许多东西都异常的活跃。这其中,有长度只有140字的“微博客”,有可以在电脑屏及移动终端上观看的“微视频”,有越来越多的人时时刻刻拿在手中的各类“微终端”
然而,中国人也许对“小快灵”及“以弱胜强”更加推崇。于是,我们看到简短的微博客往往将许多以前不可能被人重视的事在全国掀起大动静;我们看到我们抛开传统的大屏幕电视机照样可以利用电脑、手机及其他掌上设备观看最新的电影、电视、网络剧;我们可以看到大街小巷、城市乡村的各类人群手持着手机、MP3/MP4等各式播放器、平板电脑及电子书阅读器——埋头、凝神、触动。
这就是“微时代”,它可能很“微弱”,但它更接近于平民百姓;它可能很“短小”,但它更符合快节奏的工作与生活;它可能很“微小”,但它更容易聚焦在一起形成强大的声音;它可能“个头很小”或“屏幕狭小”,但它更容易伴随着在我们身边随时取用。外观与形式的“微”与“小”却给我们内容丰富、使用便利、传播迅速的感觉。
在微时代来临之际,为了充分地利用这一时代的特点及时机,活跃在微时代的主力队员们可能有意或无意地要使出浑身解数,籍出各种绝招。
在微时代带来的巨大市场诱惑之下,许多企业往往争先恐后、针锋相对。但是,在竞争面前也有不少企业使用了不择手段、指鹿为马、肆意妄为或釜底抽薪等的阴招与损招,这种现象已经让不少企业在2010年伤筋动骨。
当然,即使不是恶性竞争,而是良性竞争,微时代下激烈竞争背景下的2011年,仍然可能让各方头破血流。
二、“微博客”的大动静
2010年是中国“微博客”高速发展的一年,它的名字几乎传遍了整个神州,它仍将在2011年有大动作与大动静,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微博客平台之间的激烈竞争。自2009年中期新浪微博推出之后的一年半,微博客在中国出现了星火燎原之势,从目前看,腾讯微博、搜狐微博及网易微博等都对这块市场虎视眈眈。对于新浪而言,有着媒体基因的微博已经被放到了最重要的地位上,新浪全情投入;对于腾讯而言,在放弃滔滔之后在微博领域卷土重来,用户增长势头非常迅速,并且欲与其QQ形成互补;对于搜狐而言,张朝阳多次发出对其投入不封顶的信号,并且亲自领导,提出要做到与新浪微博旗鼓相当;对于网易而言,他们也对自己的产品特点信心十足,并欲将其打造成变革性产品。听听这四家人的定位,便知微博将在2011展开激烈的竞争。除此之外,还有凤凰微博、人民微博、饭否、天涯微博、嘀咕及做啥等亦不能小视,也会在这场竞争中发出各自的光芒,让这场竞争更加火爆。
其次,是微博客与其他平台之间的竞争。其中,主要是微博与SNS网站的竞争。在国外,这一竞争主要表现在Twitter与Facebook、MySpace之类的所谓SNS网站之间的竞争。在国内,主要表现在新浪微博、腾讯微博等与人人网、开心网等之间的竞争。从目前的势头看,微博吸引了大量的用户,从而导致SNS网站流量一定程度的减少。但是,毕竟许多已经习惯了SNS网站的使用方法,并且他们的大量好友都在SNS网站上,这让他们不愿意轻易离开已经熟悉的SNS网站。同时,虽然微博功能强大,但毕竟最初其使用存在一个瓶颈期,即粉丝数比较少的阶段,这会让相当一批人还没有度过瓶颈期就放弃了微博的使用。另外,还有一个竞争对手——即时通讯工具,如QQ、MSN,也都是微博的竞争对手,那里一样有大量的已经非常依赖于它们的用户。这样,微博客要面对来自SNS及即时通讯工具两方面的竞争。
最后,是微博客使用者与被曝光者之间的冲突。这不完全是一个市场问题,而更象是一个社会问题。在微博客使用者越来越多,微博客的传播作用越来越大的前提下,微博客使用者传递的各类信息中少不了有许多曝光式的信息,而被曝光者则自己心中不快,这其中有政府部门、政府官员、企业、名人、明星,他们可能由于腐败、强拆、造假、产品质量等各类问题而被曝光,难免会与一些被曝光者与使用微博曝光他们的人之间产生矛盾与冲突,是否会再出现方舟子被打那样的报复行为还很难说。
三、“微视频”的大火拼
虽然我们天天在盼望着“三网融合”与“三屏融合”,但实事上,用户就那么多,他们看电视或视频的时间也就那么多,他们还有别的事要做,在有限的时间里,他们会选择哪种方式看电视或视频?
首先,是网络电视与传统电视的火拼。显然,传统的电视(包括有线电视、ITPV或互动电视)会受到网络电视的冲击。虽然传统的电视的大屏幕的观看体验良好,并且目前已经向高清、互动方面不断转换,但是网络电视则显得更方便,且其小有小的优势——不占地方。更何况,随着带宽的不断增长,网络上的高清视频也越来越多。更何况,如果已经交了宽带月租费的用户会想,我用电脑已经不用多花钱看电视或视频,为什么还要单独再付钱看有线电视、IPTV或互动电视,结果甚至是一些年青人根本就不买电视机了。另外,网络电视与视频的资源看起来更丰富。但是,有国企背景的网络电视台与民企背景的网络电视台或视频网站会有竞争,同时,已经上市的优酷、酷六及即将上市的土豆在获得巨大资本的支持之后,必然要考虑如何赢利的问题。虽然,国外有Youtube、HULU及Netflix等模式的借鉴,但国内体制及环境的不同,不论是模仿国外的单一模式还是组合模式,都需要在2011年通过实践来探索。目前看,有的企业(如优酷)称要打造Youtube+HULU模式,而有些(如乐视)则要打造HULU+Netflix模式。
其次,是互联网电视与传统电视的火拼。互联网电视在2010年获得了一些生机,广电总局对互联网电视采取“集成服务+内容服务”的管理模式,分别颁发内容服务和集成业务两类牌照。内容服务商提供视听节目资源;集成服务提供商建立平台,负责向互联网电视输出所有涉及视听的节目,而其它第三方的文字、图片等内容则没有硬性的规定。两张牌照的管控方式意味着,互联网电视终端生产商必须“一对一”绑定拥有集成业务牌照公司的客户端,而集成业务服务商从内容提供商那里获得更多的视听节目。这其中,有电视机终端制造商之间为争夺用户而进行的火拼,也有广电行业与工信部所领导的电视机终端制造行业之间的利益冲突。应该引起注意的是,目前内容服务与集成业务两类牌照都主要发给了广电旗下的企业,那么视频网站及电视终端制造企业则必然在互联网电视产业发展过程中,将自己所获利益的一部分交给广电行业。另外,互联网电视在与传统电视形成火拼的同时,互联网电视还与网络电视也会有一定的竞争。
第三,是移动终端视频与其他终端的火拼。在传统电视(包括有线电视、IPTV或互动电视)、网络电视及互联网电视之间有相互竞争之外,观众们还可能被手机及其他移动终端上的电视或视频节目所吸引过去。毕竟在忙碌的现代社会,人们可以通过各种移动终端在繁忙的时间间隔方便地观看或点播电视与视频节目。从目前看,这其中既有手持电视/手机电视,也可能有手机视频等。2010年的手机电视市场中,使用广电技术的CMMB仍然只能与中国移动的TD合作,然而收费之后其市场推广并不是非常好。同时,包括与广电合作的中国移动,加上中国联通与中国电信,也都在搞自己的利用手机通信网络的手机电视及手机视频点播业务,这样,广电及移动运营商之间也存在着不小的竞争。
四、“微终端”的大争夺
在PC机、笔记本电脑之后,上网本的尺寸就变小了一些,接着平板电脑更小一点,再小的就是电子书阅读器、各类新型移动终端,最小的当属智能手机。本来,它们之间似乎是井水不犯河水的关系,但现在看,除了PC机及笔记本电脑外,其他产品间都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关系。
首先,是智能手机制造商之间的争夺。2010年期间,智能手机市场可谓精彩纷呈,有苹果iPhone4的惊艳出世,有大量使用谷歌Android的智能手机出现,也有RIM黑莓的身影闪现。另外,老牌的诺基亚、三星、LG及摩托罗拉在已经落后一步的情况下奋起直追,HTC、联想、多普达、酷派及魅族等则不甘示弱,而微软则想凭借其Windows Mobile 7与更多的厂家合作。然而,现在的智能手机市场的争夺越来越显得复杂,谷歌与微软想通过自己的操作系统控制市场,苹果则想通过自己的硬件及应用程序平台傲视群雄,其他厂商多数则是合作型或跟随型。但是,这其中,除了硬件、操作系统这两个智能手机的基本问题外,目前的竞争更激烈的是应用程序商店的竞争,应用程序既不是一朝一夕建成的,而且还涉及参与应用平台的开发商及他们所开发的应用程序的审核问题。有人惊呼,应用程序已经成为智能手机争夺战中的决定性因素,从目前看,苹果iOS、谷歌Android及RIM黑莓基本形成三足鼎立的格局,他们之间都想不断扩大自己的份额,必然在2011年出现激烈的用户争夺,再加上其他终端制造商、操作系统开发商及电信运营商的参与,其战局一定非常复杂。
其次,是平板电脑制造商之间的争夺。苹果iPad 推出带来的轰动效应宣告了平板时代的到来,该产品于美国当地时间2010年1月27日正式发布,于当年4月3日正式上市,其精美的外观、良好的操作体验及相对便宜的价格,一下子掀起了平板电脑消费的高潮。有许多企业纷纷加入平板电脑这一领域的角逐,苹果iPad使用的是iOS操作系统,除此之外,还有使用谷歌Android及微软Windows的各类平板电脑,三星、汉王、爱国者、LG、摩托罗拉、索尼、诺基亚、惠普、本易、乐天派、皮尔卡丹、Eking、酷帅、黑莓、东芝、宏碁及七喜等的平板电脑都已经或即将推出。看到这么多厂商纷纷推出平板电脑,我们自然不难预计2011年这一市场的火爆及竞争的激烈。然而,这一市场,除了制造工艺的问题之外,仍然会有一个应用程序商店的问题,这方面苹果仍然比较领先,其它厂商还在模仿跟随苹果的发展。另外,还有一个竞争领域就是,为了增加平板电脑的应用,相关的开发厂商会打破了头为各类平板电脑开发各类新应用,只是小品牌的风险显然更大。
第三,是电子书阅读器制造商之间及与平板电脑之间的争夺。随着国外Kindle等电子书阅读器热销,国内的汉王、盛大Bambook等许多厂商也加入了这一行列,同时还有一大批企业在生产电子书阅读器。在国内,汉王与盛大将会有一定的竞争,毕竟他们都有自己的阅读器及内容平台,而其他只有阅读器生产能力的厂商则会显得压力非常巨大,因为毕竟阅读器上需要有内容的支持,同时盛大Bambook的千元价格已经逼着其他阅读器硬件生产厂商被迫降低价格进而减少收入。另外,在各类厂商竞相抢食平板电脑大餐的同时,也有人疑问:它是否会超越上网本、智能手机甚至电子书阅读器?虽然这些设备基本上占据不同的电子消费市场,如上网本更符合一些喜爱真实键盘用户的需求;智能手机显得小巧玲珑,更容易携带;电子书阅读器则使眼睛更舒适,待机时间也更长。但是,电子书阅读器或多或少会受到其他设备的冲击,其中主要是上网本及平板电脑,毕竟因为电子书阅读器的综合娱乐功能不如平板电脑,且其彩色电子墨水屏的生产技术的提升及成本的下降还需要一段时间。
总之,在以“微博客”、“微视频”及“微终端”为特点的“微时代”,广大用户在享受其带来的各种便利的同时,也会观察到企业之间的复杂的、激烈的竞争,不少企业可能会头破血流,但是市场竞争就是这样,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更何况,还有些定位不准的企业必然要撞了南墙才会回头。(本文已发表于《软件工程师》杂志2011年第2期,作者:陈永东,电子邮件:cyd888@sina.com)
评论列表
查看所有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