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中国千亿顺差主要来自于笔记本电脑

2011/2/19 20:35:38    编辑:《21世纪经济报道》     字体:【

Win7之家www.win7china.com):商务部:中国千亿顺差主要来自于笔记本电脑

  2月11日,奥巴马政府向WTO提起两项针对中国的贸易诉讼,使中美贸易新年再生变数。

  美国此次提出的两项诉讼,涉及中国对美国取向性电工钢征收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以及中国国内电子支付服务市场向美国公司开放问题。而此次申诉,刚好发生在2010年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达到2731亿美元、增长20.4%的数据公布之后。

  一位商务部官员认为,2011年,美欧国家,包括一些发展中国家,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对我机电产品的“双反”调查只会有增无减。尤其是针对能源产品,比如光伏,可能遭遇的贸易摩擦会有所增加。

  上月结束的中美两国元首会谈提出,2015年双边贸易要超过5000亿美元。中国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则希望,其中至少2000亿美元是美对华的出口贸易。

  海关总署上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实现贸易顺差1831亿美元,略低于2009年1960.6亿美元的水平。

  商务部副部长蒋耀平表示,从贸易顺差三大组成部分来看,加工贸易是顺差的主要来源,一般贸易和其他贸易基本上处于逆差状态。

  “作为外贸大国,客观分析贸易顺差结构,剖析顺差利益格局,把握全球经济分工中的定位,才能在国际合作与竞争中争取更大利益。”蒋耀平说。随着贸易平衡政策的出台,2011年商务部会把持续扩大进口作为工作重点。

  而本报记者获悉,在推动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方面,相关部门会出台一系列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鼓励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延伸,延长加工贸易国内增值链,稳步推动向中西部转移,鼓励增量向特殊监管区域集中。

  1.中国顺差增量来自日韩

  2月14日,海关总署发布的进出口数据显示,我国1月贸易顺差64.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减少53.5%。这也是继去年12月大幅收缩98.20亿美元之后再度急剧收缩。

  不过,这仍难削减顺差压力。“入世”以后,我国的顺差伴随外贸数据节节高升。2001年我国顺差在226万美元,2008年顺差达到最高点,达到2954.6亿美元。2009年出现金融危机顺差有所调整,2010年到11月份是1704亿美元。

  “加工贸易在我们整个对外的贸易里面出口占了半壁江山,顺差基本来自加工贸易领域。”蒋耀平表示。

  来自商务部的数据显示,加工贸易的顺差基本上是以进料加工为主,占贸易顺差的96%。

  2001年后,加工贸易顺差逐年提高,特别是2005年后加工贸易顺差发展较快,到2008年加工贸易顺差达到2967.8亿美元,2009年金融危机中,加工贸易顺差仍然保持在2646.4亿美元,2010年到11月已达到2911亿美元。

  相比之下,一般贸易和其他贸易除了在2007年是顺差外,其他年份均为逆差。2010年,一般贸易和其他贸易的逆差达到了1207亿美元,起到了扩大进口和促进贸易平衡作用。

  “中国贸易顺差随着入世和对外开放在逐年增加,从去年开始,我们在调结构、在保持贸易平衡方面和扩大进口方面做出很大的努力。”蒋耀平说。

  尽管我国产业配套能力在增加,进料出口增值在逐步提高,但加工贸易两头在外的现实不容忽视。

  另外,从企业构成情况来看,加工贸易主要是外资企业顺差。而且这部分顺差从2000年开始到2009年,外资企业占顺差比重从64%提升到84%,从事加工贸易的外资企业占据顺差的大部分份额。

  “加工贸易顺差是结构性的,我们对香港、美国、欧盟是顺差,而且顺差比较大;跟日本基本平衡;跟东盟、台湾地区和韩国我们是逆差。”蒋耀平解释。

  以美国对亚洲整体逆差比重来看,从2000年到2009年基本上保持平衡状态。中国的顺差比重从2000年的19%,提高到去年的45%。日、韩、台、东盟等地对美国顺差的比重在下降,下降的比重正好约等于中国上升的部分。

  蒋耀平认为,美国对亚洲板块的顺逆差结构,体现了全球经济化以后,产业转移带来的逆差和顺差结构性的变化。“美国对亚洲板块基本保持平衡,只不过由于产业的转移形成了顺、逆差的变动,把日本、韩国、台湾地区的顺差移到了中国。”

  在这其中,美国凭借技术、标准和软件的垄断,占据价值链的制高点,在上、中、下游各个环节锁住了利润。日本、韩国、台湾地区将顺差转移到中国以后,也获取了利益。而中国只是在组装、加工环节获得了利益,贸易顺差不是简单的反映每个国家实际利益格局。

  “人民币汇率和顺差,特别是中美之间的顺差没有完全对应的联系,从国外进料,市场在国外。经过2005年到2010年的汇率调整,加工贸易的顺差没有随汇率的调整出现较大波动,所以,加工贸易的顺差结构体现出全球化经济贸易结构变化的结果。”蒋耀平表示。

  蒋耀平认为,加工贸易顺差扩大的实质是外资产业转移的结果。我国凭借要素平复优势及政策、服务优势吸引了跨国公司及其配套产业的转移。由此造成的跨国公司产业内贸易顺差是全球化的必然结果,而不是全球经济失衡产品的根源。

  2.今年机电产品出口更易遇阻

  从加工贸易的顺差产业分类来看,顺差部分主要来自于机电产品。商务部数据显示,94%的外贸顺差来自于机电产品,而机电产品中50%来自于电脑。

  记者了解到,笔记本电脑已经成为我国加工贸易第一大出口产品,贸易顺差增量部分,主要来自于笔记本电脑。

  近10年来,笔记本电脑的出口额变化印证了这一点。

  2000年,中国的笔记本电脑加工额不到2个亿,到2010年前10个月已经达到了758亿美元。即便是在遭遇金融危机的2009年,笔记本电脑的产量和出口额不降反升,2008年655亿,2009年是666亿。

  “笔记本电脑可以说是我国加工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而且增量的主要部分是这一块产生的。”蒋耀平说。

  从价值链的分布情况看,核心元器件部分的利润率相当高,为50%-80%,代工企业在5%-10%,品牌企业在10%-20%。也就是说,核心零部件的毛利率是最高的,代工企业的毛利率是最低的,品牌获利则居中。

  “有品牌不一定赚钱,有了核心技术才赚钱,所以真正赚钱的是核心零部件的厂商。我们根据电脑供应商的利润分布形成‘微笑曲线’,真正掌握核心零部件的获利最大,品牌企业相对比代工企业高,代工企业在制造环节里获利最低。贸易结构在全球化的调整下,不是简单的反映谁的顺差大,谁的获利就大。”蒋耀平表示。

  随着中国机电产品对外贸易规模的迅速增长,以出口为导向的产品日益增多,但这种外向型经济中出口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作用越大,中国经济越容易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尤其是在世界主要经济体增长放缓或出现经济问题时,可能会对我出口增速产生影响。

  据世界银行预测,2011年全球货物贸易增长6.8%,而机电贸易历史上一直高于全球贸易增长速度。在当前世界经济复苏势头放缓的大背景下,2011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仍会面临不少困难。

  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升温,可能成为影响机电产品出口的重要因素。2010年,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组织应诉的贸易摩擦和预警案件51起,案件集中在欧洲和亚洲地区,涉及我国通讯设备、家电、自行车、摩托车、汽车配件及机械零部件等几十个行业及产品,直接涉及企业上千家。

  2011年,美欧国家,包括一些发展中国家,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对我机电产品的“双反”调查只会有增无减。尤其是针对能源产品,比如光伏,可能遭遇的贸易摩擦会有所增加。

  此外,复苏前景并不明朗的国际市场,也给机电出口前景蒙上阴影。有分析认为,2010年第四季度至2011年上半年,我机电产品进出口增速将呈放缓态势;2011年下半年,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趋于稳定,国际贸易与投资活跃程度恢复,进出口增幅将逐步回升。

  3.产业链布局不容乐观

  “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之一,就是实现中国制造业的升级换代,以更少的资源创造附加值更高的产品。”在不久前举办的外贸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部部长隆国强如是说。

  然而,众多调查研究表明,尽管在不同产业和不同地区之间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但“中国制造”目前在多数产业中仍然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进行着附加值较低的加工制造活动。

  根据隆国强的研究,中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加工贸易企业仍然从事着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加工,而且多数制造业的附加值远低于发达国家,加工贸易的增值率一直在50%上下徘徊。

  分析认为,来料加工贸易,国内企业只收取加工费,对于品牌、渠道等没有控制力,而进料加工的企业相对而言主导权较大,但只有8%的贸易额是由内资企业控制。

  根据海关数据整理计算,从2000年到2009年,“中国制造”中初级产品的出口比重从10.2%下降到5.3%,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比重则从89.8%上升至94.7%。

  “出口结构变化最突出的表现,在于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在出口比重上的大幅增长。”隆国强表示。

  其中,机电产品出口由2000年的42.3%上升至2009年的59.3%,超出了全部出口一半以上的份额;高新技术产品在这一时期上升速度更快,由14.9%升至31.4%。

  由于大量出口是以加工贸易方式、由三资企业完成的,出口产品结构尚不足以判定中国产业在全球产业链的位置,但出口产品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传统产品为主向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主的过渡,已经表明中国制造实现了在不同产业链之间的跳跃式升级与发展。

  “产业调整给我们带来了机遇,中国企业完全有可能提升在价值链中的地位。最近我们做了一些调查,像苹果的iPhone,就是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机遇,企业进入高端的核心零部件就开始获得高利润,说明在产业格局调整、新产品出现的时候,有准备的中国企业完全有机会进入核心工业链,改变现有的利益格局。”蒋耀平表示。

  结构性升级还表现在跨国公司对华产业转移进入了新阶段。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和结构转变,跨国公司调整了对华投资策略,对华转移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

  统计表明,自2000年以来,电子及通讯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行业的外商投资持续大规模投入,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开始放缓,同时,研发投资不断增加,截至2006年底,跨国公司以各种形式设立的研发中心超过了980家,在华产业链呈现明显的上下游延伸的新格局。

  隆国强认为,微观层面上,中国企业创新的动力与能力不足是制约技术创新的核心问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表明,国有企业在增加研发投入、新产品开发和投放市场方面的积极性和活跃程度都不如非国有企业,并且还存在着表面文章多、形式主义多的问题。

  2005年,国家统计局根据销售收入顺序的前500家大型企业,其研发投入仅占销售收入的0.78%,而且过去4年这一比重一直在下降。

  4.外贸政策十字路口

  近年来,随着我国持续出现贸易顺差,特别是国家将保持贸易平衡作为政策目标后,各部门开始酝酿调整与加工贸易相关的出口退税、深加工结转、监管等政策。

  不过,各部门对加工贸易战略地位认识上尚存分歧,商务部官员认为,部分部门和人士受到“加工贸易不如一般贸易”的思想指导。但任何针对加工贸易的政策调整,都可能对加工贸易的健康发展产生长远的不利影响。

  一个不能忽视的事实就是,顺差也为中国创造了就业机会和增加国民福利作出了重要贡献。顺差实际是企业利润、劳动者收入、国内生产要素投入之和。

  “我们在制造的环节就解决了大量的就业问题,加工贸易企业大概有12万多家,解决了就业大概4000万人,这也是从我们在解决就业,包括配套产业的获利方面,中国赢得了应该得到的利益。”蒋耀平说。

  也就是说,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预见性,避免大的波动,在稳定中完善政策,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外贸政策的主基调。

  支持加工贸易政策,仍然是现阶段必然的选择。

  以我国在国际分工的现有地位,是由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决定的,短期内难以逾越,从某种角度来说,是城镇化以后大量的农民工涌向城市,这部分人的就业是我们面临的很重要的课题,代工企业无疑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

  “在现阶段,虽然我们是出口第一大国,进口第二大国,但是中国有13亿人口,人均算下来仍然很低,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必须要稳定有关对外政策。”蒋耀平强调说。

  以对外贸政策比较敏感的纺织业为例,配额限制取消产生的纺织产品出口激增,是贸易顺差直接原因。

  2005年1月1日,WTO成员国取消了对服装和纺织品的所有进口配额限制。随后,中国对美国和欧盟的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出口在1至7月同比分别剧增了86%和9%。整个2005年,中国纺织品出口创汇1150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7,顺差超过了900亿美元,占总贸易顺差的88.3%。

  本报记者获悉,在推动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方面,相关部门会出台一系列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鼓励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延伸,延长加工贸易国内增值链,稳步推动向中西部转移,鼓励增量向特殊监管区域集中。

  据悉,新的政策将更加注重节能环保,推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培育和发展战略性产业,尤其发展核心的零部件制造技术,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外贸结构调整和整个国民经济的结构调整乃至国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直接相关,如果在核心技术领域我们没有话语权,我们要调结构也是一句空话。”蒋耀平说。

  此外,各部门也在积极探讨加工贸易转内销的政策措施。今后在稳定和提升国际市场份额的同时,将通过扩大进口平衡顺差。针对加工贸易,将制定有差别的出口转内销专项政策。

  目前拟议的可持续贸易战略第一目标,是推动国民经济脱离对出口需求的严重依赖,积极拉动内需如刺激消费,从而实现新的经济平衡。

  据商务系统人士介绍,虽然这个目标非常重要,但是传统外贸政策工具,如单边、互惠和多边措施,是否是实现中国经济新平衡的有效手段尚不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