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成网民有网购经历,7成认为自己网购成瘾

2011/1/26 9:15:16    编辑:《中国青年报》     字体:【

Win7之家www.win7china.com):9成网民有网购经历,7成认为自己网购成瘾

大清早一开电脑,北京服装学院学生李玲(化名)就会习惯性地先去淘宝网上逛逛,看看有什么便宜、合适的商品。但结果总是本来只想“小逛”一会儿的她,一直逛到中午,直到眼睛酸胀才罢休。李玲说,网购已成为自己的生活习惯。现在只要有空,她就会去购物网站上看看,还把自己认为不错的网店“收藏”起来,以便随时查阅上货新品。“每次打开电脑,不看一下购物网店,心里总觉得缺了点什么,感觉自己已经上瘾了。”

“网购上瘾”的不止李玲一人。近期,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网易新闻中心,对2580人进行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71.1%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网购成瘾”,其中25.6%的人感觉自己有“比较严重”或“很严重”的“网购瘾”,45.5%的人表示“有一点上瘾”。受访者中,91.8% 的人有网购经历。

52.3%的人感觉身边有很多“网购成瘾者”

香港b+ab女装公司商品陈列师刘佳上街购物的次数越来越少了。虽然她就在一家购物商场工作,但鞋子、衣服、化妆品等物品,却多数是通过网购买来的。如今,她电脑“收藏夹”里的店铺越攒越多,每天光浏览这些网店,就得花不少时间。

“买完东西后很兴奋,有一种满足感。同事之间经常分享好的网店。如果哪个同事买到性价比特高的东西,大家就会跟风去买。最后,这个东西就成了我们部门人手一件的标志性商品。”刘佳说。

调查中,52.3%的人说身边有很多“网购成瘾者”,38.1%的人感觉“不太多”,仅1.6%的人表示“几乎没有”。

你怎么看“网购成瘾”?调查中,59.9%的人认为“无可厚非”,53.9%的人认为这是“网络依赖症的一种表现”,33.6%的人认为这是“消费欲望强烈的一种表现”,另有27.0%的人认为这是“一种病态心理,需要调整”。

中国科学院消费心理学教授马谋超认为,网购本身是为了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是一种购买手段。而“网购成瘾”,已经偏离原有正常目的,把购物变成了个人癖好和满足心理需求的行为。它不是一种理性消费,而是更多地沉溺于购物本身所带来的兴奋感和满足感。

北京军区总医院网络成病瘾治疗中心主任陶然说,从去年3月到现在,因“网购成瘾”来中心求医的人不断增多,其中不少是严重的“网购成瘾”患者。

陶然认为,“网购成瘾”和“购物成瘾”有相同之处,两者都是通过购物来满足对物质的拥有欲望,从而获得精神愉悦。此外,“网购成瘾者”通常更关注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比常人更在意自己的外表。

73.6%的人认为,“网购成瘾”的首要表现是“每天上网,会不由自主地浏览购物网站”

李玲表示,情绪不好时,往往想买东西,有时也会突然心血来潮想购物。即使在半夜,她也会从床上爬起来上网查找,买了才能睡踏实。买完东西,她还总惦 记着货物什么时间送到,实物到底如何。收到货物后,她往往会迫不急待地撕开包装。若买的是衣服,她还会立刻穿在身上,给同学“秀”一下。

“网购成瘾”的主要表现有哪些?调查中,73.6%的人认为是“每天上网,会不由自主地浏览购物网站”,其次是“时刻关注网上的打折信息”(60.1%),然后是“买了东西,就一直盼着快递赶紧送货”(51.9%)。

其他“成瘾”症状还包括:“几天不网购,就觉得缺点什么”(45.6%)、“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会有成就感”(44.8%)、“经常买一些零碎的、 不需要的东西”(39.9%)、“总觉得需要买的东西很多,几乎天天买”(34.5%)、“大多数东西都从网上买,很少去商场买”(30.7%)等。

陶然认为,目前多数“网购成瘾者”,只是具有“成瘾”倾向,但如果不重视,就会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和行为障碍。“我遇到一位女患者,丈夫带她来求医。患者每日沉迷于网购的乐趣中,让她丈夫无法忍受。患者在两个月内,光鞋子就网购了9双。而在此之前,她已经买了30多双。”

“网购成瘾”的原因是什么?调查中,78.2%的人认为是“网购价格更便宜”,63.8%的人表示“可以随时上网查阅物品的相关信息”,63.3%的人觉得原因是“容易挑选,更便利”。

其他原因还包括:“一些人的网络依赖性强”(51.8%)、“购物能够带来满足感”(46.3%);“一些人消费欲望强烈”(35.0%)、“生活压力大,购物是一种发泄”(26.8%)等。

刘佳说,自己平时要上班,只能周末出去购物,但周末商场人多,逛下来很累。网购则便捷多了,随时都能买,还送货上门。不过,她后来发现,自己浏览网上商品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比逛街还多。

陶然认为,“网购成瘾者”多为女性,而且在两种人当中比较常见。一种是无法及时释放不良情绪的人,另一种是内心空虚、压抑,常常感觉十分孤独的人。

陶然建议,有“网购成瘾”倾向的人,感到空虚寂寞时应多走出去,参加体育活动,或者阅读心理调适的书籍,或多与家人、朋友沟通,及时释放不良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