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交友、婚恋身后藏着私家侦探

2010/12/26 14:30:49    编辑:《国际周刊》     字体:【

Win7之家www.win7china.com):网络交友、婚恋身后藏着私家侦探

章磊 国际周刊专稿

网上交友是时下最新潮的交友方式之一,许多人寄望借助网络的力量来寻找朋友,甚至终身的伴侣。然而,网络本身的虚拟性和不确定性,也让这些在网上寻找另一半的人承担了巨大的风险。网络另一边的对象是否漂亮、是否聪明,这或许还是小问题,但如果是图谋不轨的罪犯,那么就是个大问题了。如今,一些公司开始提供类似“私家侦探”的服务,帮助网上交友者审查 “另一半”的背景。

网络交友安全性存大问题

在美国,类似Match.com、e-Harmony等网络交友网站已达近1500个之多,大量民众通过这些网站结识新朋友,也有人寻找能够走入婚姻殿堂的伴侣。根据美国IBISWorld市场研究公司的数据,目前美国有近2000万人使用各种交友网络,比5年前翻了一番还要多。

现实情况是,尽管网友通过交友网站希望寻找约会对象或 “真爱”,但往往会遇上一些伪装为单身的已婚人士,甚至性侵犯者或有案底的犯罪分子。对发生在美国国内的强奸案及其他暴力犯罪事件,美国司法部的司法统计局和国家犯罪受害者中心都留有统计。但有多少犯罪事件是由网络交友网站引起的,没人有具体的数据。

尽管如此,网络交友引发的犯罪事件仍时有发生,而且为数不少。最为著名的,要数美国媒体广为报道的33岁费城男子杰弗里·马萨利斯系列案件。马萨利斯通过Match.com交友网站,利用他俊朗的外貌和出色的演技假扮成各类高级人才,骗取多名女性网友的信任,并趁双方约会时在饮品中下迷药将她们迷奸,被美国媒体称为“百变色魔”。

由于互联网的虚幻性和不确定性,许多不怀好意的人借此作伪装,让网络交友极具风险。然而,网络交友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价值数十亿美元的产业,政府官员和相关的公司自然不肯放弃这一收入丰厚的产业,他们开始向各种办法,呼吁增强网络交友的安全性。

网络“私家侦探”应运而生

网站另一边的交友对象究竟是个怎样的人,是否与通过网络所了解的情况相符,成为网络交友者最迫切希望了解的因素。于是,一些“网络私家侦探”公司开始应景而生,这些公司专门为网络交友者审查交友对象的背景情况。

罗伯特·巴克霍尔兹是纽约州一名退休警官,他与来自佛罗里达州博卡拉顿的退休警长安德鲁·斯科特一起在今年4月创办了My-MatchChecker.com网站,网络交友者如果对交友对象有任何疑惑,可以登录这个网站,请求对其进行调查,基本的调查收费9.95美元。

巴克霍尔兹和斯科特两人都有超过30年的执法经验,而让他们决定创立这个网站的原因之一,是两人都有喜欢网上交友的女儿。巴克霍尔兹说:“我们想要做的,就是能够提供一定程度的安全感。 ”

除了这种调查交友对象背景的网站外,许多人还想到了将背景调查服务搬上手机应用程序。如此一来,这种服务变得更加快捷便利,只要输入要调查对象的姓名、出生日期等资料,就能查到此人的相关情况,方便得如同订比萨饼外卖一般。

ValiMate公司就研发出一个名为“即时国民犯罪情况调查”的应用程序,不仅能够调查交友对象的背景资料,还能将这些资料发送给朋友。 Intelius公司开发了“约会审查”应用程序,专门针对在交友网站寻找“真爱”的女性,为她们提供交友对象的背景调查服务。公司打出的广告语是:“确定关系前请先确定没有风险”,并且以“约会审查”程序所需时间短为炒作热点,宣称“只需要抹唇膏的时间就可以完成调查”。

少数政府出台相关法规

美国各州的政府官员也在想各种办法让网络交友能够更加安全。纽约州和新泽西洲已经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监管互联网交友网站。部分法学专家指出,通过出台有效的法律法规,能够确保网络交友不被图谋不轨者利用。

纽约州这个月就出台了一项法律,称为“网络交友安全法令”,要求各交友网站在网页上标明常规的安全提醒,例如“在公共场合会面”等。

纽约州众议院女议员奥德丽·菲弗尔是“网络交友安全法令”的发起者之一。她说,之所以会想到要出台这一法令,是因为网络交友发展得如此普遍,完全超出了她的预期,而且参与网络交友的人种类之多更是让她没有想到,许多甚至是她此前从未想到会通过网络寻找浪漫的人。

除纽约州外,新泽西州在2008年也曾出台过一项法律,规定收取会员费的交友网站必须向使用者澄清,他们是否对所有会员实行了背景审查。然而不幸的是,大多数交友网站并没有这么做。美国的其他一些州也考虑过制定法律确保网络交友的安全,但最终都没有正式出台相关法律。

背景审查有效性仍存疑

纽约州的立法得到了 True.com交友网站的支持,这个网站也是全美交友网站中率先进行会员背景审查的网站之一。网站管理人员对成员是否已婚、是否有犯罪纪录等进行审核。据他们宣称,有2%的申请者因为上述原因遭网站拒绝。True.com交友网站负责人鲁宾·比尔介绍说,这种背景审查的经济成本非常低,“只需要一点点钱就可以。 ”

然而,这样的背景检查是否能够完全发挥效果,目前还不能断言,因为许多人留在交友网站上的信息,诸如年龄、体重等等并不完全真实。

大多数网络交友公司仍对背景审查的有效性心存怀疑。他们宣称,各个州及地方的数据库并不完整,借此进行的背景审查可能会给交友者一种安全的假象。这的确是个问题,即使是支持背景审查的人也不得不承认,由于数据库的质量和有效性各不相同,借此展开的背景审查的确是不完美的。举例说,某些地方的数据库没有登记曾有性犯罪行为的人,一些地方甚至没有电脑数据。

Match.com交友网站总经理兼执行副总裁曼迪·金斯伯格也是出于对数据库可靠性的顾虑,对背景审查保持着保留意见,因为这可能误导交友者认为,在交友网站上遇到的任何人都是安全的。她说:“如果我认为,我们有足够的能力来确保组织任何不应该加入交友网络的人,那么无疑我们会这么做。 ”

可能被滥用泄露个人隐私

也有部分批评人士指出,那些着手背景审查的网络交友公司也并不是那么完善,部分公司经常发生对各种信息进行错误操作的问题。而用于背景审查的手机应用程序也存在着可能遭人滥用,进而成为窥探个人隐私信息的工具。

布雷登·考克斯是NetChoice组织的政策顾问,该组织专门从事推广互联网公司的活动。他指出,对网络交友者进行背景审查的初衷是好的,但很可能遭到滥用。

“值得庆幸的是,大多数交友网站上的人还是好的,”考克斯说,并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加以说明——他几周前刚与妻子结婚,两人就是通过Match.com网站认识的。

对于交友网站来说,他们并没有任何动机去监管网站用户。因为根据美国通讯传播法中网络通讯管制法案的规定,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不必为网站上的信息负责,他们不是这些信息的发布者,他们的用户才是。理由在于,网站如果要对所有用户发布的信息负责,那么将无法正常运营。曾有律师试图挑战这一规定,但大多以失败告终。

律师兼安全专家帕里·阿夫塔卜指出,她注意到有关网络交友导致的犯罪案件越来越多,例如一些恋童癖者通过网络交友接近单身母亲,而真正的意图却是这些母亲身边毫不知情的孩子们。

阿夫塔卜认为,如果交友网站能够对用户的背景进行基本的审查,或许就能避免许多恶性事件的发生。与此同时,她也忠告那些在交友网站上寻找伴侣的单身男女,“不要过快地交出你的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