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主持人芮成钢:我们误读了盖茨和巴菲特

2010/10/16 9:53:26    编辑:软媒 - vivi     字体:【

Win7之家www.win7china.com):央视主持人芮成钢:我们误读了盖茨和巴菲特

           盖茨和巴菲特此次中国之行,注定“不平常”。9月30日,与他们两人对话后,更坚定了我这一看法。

   当然,这个事情已经告一段落了,我们这个时候回过头来看,能不能从中发现一些问题?

   结合之前的一些媒体报道,和此次对话,我认为我们集体误读了盖茨和巴菲特。

   原因有三,其一,是媒体“过度曝光”。

   活动的主办方,出于商业目的,希望借机扩大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希望报道的媒体越多越好,这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在操作过程中,主办方的某些接待人员不懂得宣传策略,认为媒体报道越多越好,结果过犹不及。

   就盖茨和巴菲特本人而言,也是想低调一些,以平常人的身份来和中国企业家进行交流。这种媒体“过度曝光”,是以伤害盖茨和巴菲特在中国的品牌和信誉为代价的。

   其二,是对“劝捐”的又一个误读。

   所谓的“劝捐”,让很多中国企业家耿耿于怀,但是,我问了盖茨和巴菲特,他们都矢口否认,压根没这样想过,也没这样说过,他们只是想借此机会,和中国的企业家坐在一起聊一聊,分享一下自己的慈善心得,仅此而已。

   我和盖茨差不多年年都见面,认识也有十年了,我的印象里,他从来不会说去强迫别人慈善。事实上,他们自始至终,都没有提过“劝捐”这件事。有报道说盖茨之前在欧洲“劝捐”过,我问盖茨,他说没有。

   所谓的“豪门晚宴”,在公众中引起负面影响,其实那天根本没有宴,只有一些水果和点心,盖茨和巴菲特最后连一口饭都没吃。

   其三,是主办方的某些工作人员把活动搞得神秘兮兮。

   活动从一开始就没有完全信息公开,总感觉是藏着掖着,搞得神秘兮兮的,结果传言四起,什么“劝捐”呀,什么“某某接受邀请”呀,主办方又没有正面回应这个事情,反而加重了误读。

   这三方面的原因,导致了集体误读,而这种误读是违背了盖茨和巴菲特来中国的本意。巴菲特以前曾这样说过:“到了今天这个岁数和层次,我也不缺这一两个子儿,我不想因为任何商业目的伤害我自己的品牌。”

   我可以举出一些例子,有助于了解更为全面和真实的盖茨和巴菲特。

   比如,不少和盖茨见面的中国企业家,大多戴着瑞士名表,开着世界名车,有些甚至穿着在意大利定制的西服,可是盖茨本人根本不戴手表,穿的衣服也是很平常的服装。

   比如,现在不少国内企业家热衷购买私人飞机,可是我采访过不少世界富豪,他们基本上不坐私人飞机,出行都是乘坐民航飞机,甚至很少乘坐公务舱,一般都是经济舱,除非因为身体或年龄因素。

   比如,财富的传承问题。像巴菲特每五年修改一次遗嘱,把孩子们叫到一起,谈财富的流向问题。在西方,也有不少富豪把家产都留给子女,结果家庭分裂,六亲不认,不可开交,这方面血淋淋的教训,让富豪们都会认真考虑这些问题。

   有论者指出,是因为中西发展阶段不一样的问题,中国的企业家不少是暴富起来的,接受慈善观念有一个过程。可是,一个全世界最有钱的人,和一些中国最有钱的人,在一起吃顿饭,说说话,就是“豪门夜宴”,而不管他们谈了什么,这背后是什么心态?

   关于盖茨和巴菲特,我们了解多少?公众所获知的信息,大多从媒体得来,而媒体所获知的信息,限于各种因素,很难采访到本人或进行核实,多数来自道听途说,如此,我们能了解真实的巴菲特和盖茨吗?

   关于盖茨和巴菲特,我们了解哪些?可以肯定,在“泛货币化”的时代,对于公众和媒体而言,其兴奋点还停留在巴菲特和盖茨的金钱和财富上,而非慈善。这种情况下,我们能了解真相吗?

   归根到底,还是金钱观、财富观、人生观的问题,这才是媒体和公众最应该探讨的。   

   □芮成钢(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主持人)